欢迎您登录 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beplay安装包下载
声音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01

  陈发虎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生态保护及相关科学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老一辈中国科学家就在青藏高原开始了科学探索。197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正式组成,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事业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自2018年任所长以来,我一直强调和践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理念,坚持以“引领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需求、服务区域发展”的宗旨办所。2019年,我带领交叉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关于青藏高原夏河丹尼索瓦人下颌骨化石的原创研究论文,首次将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的最早时间从距今4万年推早至距今16万年,我指导的学生兰州大学教授张东菊,进一步将夏河丹尼索瓦人在青藏高原的活动历史推前到距今约20万年,刷新人们对青藏高原最早人类活动历史和史前人类高海拔环境适应的认识,更在人类演化史“拼图”中拼上了关键的一块。

  半个多世纪的青藏高原科学探索之路,是一部从事青藏高原研究的科学家将个人事业与投身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相结合的历史。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将坚守初心,继承和发扬“脚踏实地、勇于探索;协力攻坚、勇攀高峰”的青藏科学精神,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不断作出新贡献。

  

  

  吴丰昌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想破解新污染物治理难题,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四两拨千斤”的关键作用,狠抓基础研究和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在生态环保领域走出一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路。

  首先,主动作为,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新污染物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宜早不宜迟,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大健康”理念,遵循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管理原则,构建以“筛、评、控、禁、减、治”为主线的新污染物治理体系。科研工作者要胸怀“国之大者”,自觉肩负时代使命,探索、运用科学规律,增强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本领,为全球新污染物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其次,狠抓基础研究和核心关键技术。一方面,积极开展全国层面的调查监测,推动监测和评估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新污染物治理的现代化能力;另一方面,努力攻克健康危害、生态风险、溯源归因、环境基准,以及减排、控制、处置和替代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此外,要有序推进新污染物和常规污染物协同管控。如此,以基础科研带动重大环境问题解决,将基础研究创新与核心技术攻关有机结合,碰撞出创新之花,结出产业硕果。

  最后,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造完整高效的产学研用合作技术链和产业链。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等。

  

  

  杨华勇

  中国工程院院士

  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


  高质量发展不仅要讲速度,更强调发展质量,新型工业化对中国完成全面工业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在我看来,我国新兴工业化发展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当前,很多行业的头部企业都在通过数字化升级提升竞争力,未来产业链的竞争才是终极的竞争。

  中国汽车产业能够走出来主要是因为电动汽车,这就是产业链的竞争。如果说回到现在的柴油机和汽油机,我们就没有产业链的优势。在我看来,当前,全球的企业都在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头部企业;中小企业跟头部企业一起,更要以产业链的角度来考虑,共同构成一个产业链。所以,我认为中小企业这个赛道非常重要。

  现在是大规模普及的阶段,人工智能的互联网新兴技术需要发挥更大作用。我认为,要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除了创造财富以外,能源的问题、环境的问题、可持续的问题同样需要关注,新型工业化发展已经进入普及阶段和真正的主战场。

  如何应对新型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挑战?在我看来,第一要发力补短板,就是要补卡脖子技术、基础工业软件等短板,这需要花大力气,至少还需要十年为单位的努力;另一方面要锻长板,比如说高铁技术、电动汽车、光伏风力发电等,这都是我们的长板,要让我们的长板更长,产业链更强。

  

  

  张宏科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近年来,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将科技创新视为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纷纷加快布局、加大投入,以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在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上,亟待攻克的难题还有很多、任务仍然艰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定要把握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只有把国家重大战略放在首位,使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民族需要、人民利益同向同行,才能让科技创新成果映照初心使命,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作出卓越贡献。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作为高校教育科技工作者,我们理应牢记,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进行原创性科技攻关,才能使科学研究本身更有情怀、更有担当、更具生命力。同时,要立足新发展阶段,为国家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打造青年科技人才生力军。作为北京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责任教授及专业负责人,多年来我致力于将人才培养和通信学科的发展壮大紧密联系,今后我会继续保持对科研和教学的热情,通过“传帮带”“教学研”等方式,培养和引进更多优秀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资料来源于科学网)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4月

上一期 下一期

Baidu
map